這是一群特殊的愛書之人,他們與書為伴,靠賣書維持生活,并將其變成了自己一生堅守的事業。
A
一元特價書
讓愛書人買得起書
一元錢可以買什么?一支筆芯,一個饅頭,半個桃子……在物價飛漲的時代,它的價值越來越小。但在中心城區濱河路256號的“一元特價書店”里,你花一元錢,就能捧一本微小說回家,盡情享受文學的饋贈。李春說,書店的宗旨就是:讓想看書的人都能買得起書。
2003年,一位名叫胡慶秋的都江堰人創辦了這家書店。李春從第二年起,就一直幫忙照看至今。這個10來平方米的鋪面本不起眼,卻因其超低價和正版出售格外引人注意。李春說,這里的書全是正規出版社沒發行完造成積壓,直接處理的特價新書。
1元區、2元區、5元區……泛黃的標簽下,一排排嶄新的書密密麻麻擺滿了整個店面。就連原價50多元的《中國通史》、四大名著也僅售18元,而這已經是店里的最高價位了。“10多年了,從沒有漲過價,只希望以低價銷售,留住那部分熱愛實體書店的讀者。”
令她欣慰的是,這份心意,總有部分人能感受到。“我經常帶孩子過來選書,這里很便宜,種類也多。”毛先生習慣性地遞給李春18元錢,他的孩子便捧著一本《三國演義》,一臉歡喜地離開了。
“我以前一看書就打瞌睡,自從來到這里,整天和書呆在一起,和愛書的人交流,漸漸地,我也被感染了。”李春一邊拿著雞毛禪子掃灰塵,一邊小心翼翼地將書擺放整齊。除了平時翻閱,她還常常把店內的好書往家里帶。“我就放在桌子上,希望兒子、孫子有空的時候翻翻,即便只記住了一句話,那也是好的。”
55歲的李春穿著簡單,發根處的銀絲若隱若現。“只要眼睛看得見,耳朵聽得見,我就會一直照看這家書店,因為書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我愛它。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樣,甚至比我還愛它。”
B
舊書市場
尋找珍貴絕版書籍
一本好書,幾經人手,翻閱間留下的氣息彌足珍貴。如果你對舊書情有獨鐘,閑來無事,逛逛舊書市場,會收獲意外的驚喜。
此刻,易仲文正在中心城區婺嫣街的舊書攤前細細地尋找和翻閱。隨著老人的目光望去,書攤上的雜志、小說、書畫……樣樣齊全。“這里的書便宜,又能淘到好書,經常都有意外的收獲。”他笑著說。
這個書攤的老板梅杰和易文莉做舊書出售長達7年,“書店銷售的書是為了迎合大多數消費者的共同需求,所以很多絕版的好書只有在這里才買得到。”這是夫妻倆的驕傲。
如今,夫妻倆的生意越做越大,已走上了規模化的發展之路。除了擺在書攤上的圖書,他們還租了一間10多平米的庫房,專門放置舊書。“只知道上萬冊,具體多少我們都數不清了。”在易文莉看來,這全都是因為梅杰對舊書的執著。他與二手書回收站聯系密切,善于發現,常常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好書。
“三元啊,便宜點吧?”“看你也是愛書之人,那就兩元賣給你。”性格率真的易文莉將書攤的生意經營得井井有條。“變廢為寶是件有意義的事,有人喜歡就好,價錢多少不重要。”
在二手書回收站的驚喜發現常令梅杰激動不已。與書為伴的同時,再將好書傳至他人手中,這份對圖書的執著之情,便是夫妻倆簡單的快樂。
C
民營書店
數字化閱讀下尋求新出路
在電商發展和數字化閱讀的雙重夾擊下,樂山民營書店的發展舉步維艱。
智慧書店、生活時尚書店、新鑫書店……銷售量紛紛下降。“暑假來了,生意稍微好點。”在新鑫書店負責人廖裕民看來,網絡的發展豐富了讀者的購書渠道,這對圖書市場的沖擊是必然的。“這種趨勢無法改變,只有坦然接受。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更新書目,盡量為讀者提供最新、豐富的書籍。”
“很多人不把閱讀當成一種生活方式,只為眼前需求而買書。”這是廖裕民在書店工作10多年來最大的感慨。
市民毛蘭芳卻另有一番思考:“現在的人工作壓力很大,平時連工作都忙不過來,哪有時間看書。”
有閱讀習慣的人太少,而工作節奏的改變又造成人們沒有閑暇去讀書。在網絡、手機、平板電腦等閱讀方式的巨大沖擊下,市民的紙質書閱讀量明顯下降,圖書市場受到“牽連”是必然的。
新書的價格較為昂貴,往往讓讀者望而卻步,轉而購買內容相同但價格低廉的舊書或特價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這也是舊書市場和特價書店能夠存在的重要原因。不管選擇怎樣的方式閱讀,書籍的力量依舊是強大的。在全民閱讀活動如火如荼開展的今天,我們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閱讀習慣:繁忙的工作之余,閱讀可否成為一種愉悅身心的方式?如果只為需求而購書,你是否會錯過許多趣味盎然的瞬間?